《火星救援》的电影拍摄的蛮不错的,整个故事可以顺利串联起来,没有一大堆的高深科学理论。Kindle 上有原版小说,不知道是谁说的-看书就要看原版才有味道。全英文的小说看起来有点吃力,就当作学习英语的读物了。
电影最后主人公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, 大致意思说的是:
在火星上事事都不会如你所愿,总会有各种问题出现,遇到一个问题,解决它,当你解决的问题足够的多时,你就可以活下来回到地球,否则就会死。
一场巨大的火星风暴袭击了他们的探测地点,在准备撤退的过程中,主人公被大风吹来的物品集中飞了出去,飞船检测到他的航空服破裂。在失压的情况下,人是活不过1分钟的。全员都以为他已经死了, 撤离了火星。 由于天线杆刺穿了他的身体阻止了失压,主人公活了下来, 但是被一个人留在了火星:
4年后地球将对火星再次探测, 已经在距离现在位置3200公里位置放置了航空器
电:太阳能电路板+蓄电池可以充分保证电量
食物:最坏情况下的需要规划4年的食物,需要种植手头的土豆种子:
温度: 火星昼夜温差巨大,只能中在太空舱里面
土壤: 火星土壤不适合种植, 微生物满满的作用可以使其合适种植, 排泄物废物利用给土壤提供营养
空间: 考虑食物的生长周期和需要的卡路里量, 把太空舱中没用的东西搬出去,腾出尽量大的空间
氧气:火星大气95%是二氧化碳, 二氧化碳通过 Oxygenator 能分解出氧气, 飞船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来了
水:生命和种植食物都需要水. 氢气 和 氧气燃烧生成水, 容器保存水
氢气: 火箭材料N2H4(hydrazine)加热能分解成氮气和氢气. 液态的特性较易控制, 有毒
围绕食物和水的自救是第一步的工作,和
NASA
通信时第二步, 其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空难重重. 最后主人公靠自己顽强的毅力,过人的胆识都一一化解.
NASA
可以使用摄像头的转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。由于英文有26个字母在360度里面排列的间隙太窄无法准确表达意思。 主人公使用了 16进制 配合 ASCII表 可以更加简单的表达。 为啥不使用 2进制:
2进制 虽然只有两个字符但是转化的字符长度会更长,16进制 在两个字符内基本可以表示一个英文单词
主人公不是计算机专业,只是借别人的 16进制 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,没有考虑太多
摄像头的转动消耗的时间对于编码长度的优化其实是没啥用的,个人感觉 2进制 会好点
每个 airlock 的耐久度其实不长(差不多一个月),由于和充电装比较近,偷懒导致最后爆炸,这个肯定是他自己的锅
为了测试到达 3200 公里开外的 Area 4。 需要考虑火星探测车的电量(空调会消耗一半电量很不划算,最后用 环
- 放射性物质代替了),自己需要使用的食物,水,空气和热量等因素
一开始测试能够到达 Area 4, 需要离开很长时间, 种植的土豆没人看管,需要考虑 O2, CO2,湿度,温度等来保证在离开时间内不会死掉
NASA
有两种方案可以保证主人公活下来,都需要借助地球的 太阳神 助推器(由于一开始的赶工,第一版自己的助推器爆炸,已经没有时间再做一个了):
太阳神 携带生命所有的食物等降落在主人公傍边,等待下一次的救援。 但是这方案缺点是变数很多, 优点是不用剩下的5位低概率的冒生命危险(下条会说),主人公会高概率死亡
航空站接受 太阳神 的物质资助, 不是使用本来长达一个月的减速方案, 马上加速利用地球的引力加速度飞回火星为原来的探测任务又增加 SOL 561
最后
NASA
瞒着他们选择了方案一。 不知道是谁把方案发给全员,他们最后选择了方案二。 虽然说是自愿选择的, 但是感觉有点道德绑架, 一个带头的说救了, 方案都到手了, 大家肯定会说救。
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主人公的死亡, 最后能活着回到地球,只能说这是小说 - 都是导演的安排
解决眼前短期的目标, 不要做太过长远的规划
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, 很多时候只是需要换一种思路
困难是不可预知的,每次认真检查各种情况,遇到问题及时修复
最后教学的时候听起来貌似没有什么,但是真的经历了才知道这件事是有多么困难的
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少犯错误,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走的更远。 当走的足够远时,往往会忘记有巨人的帮助